您當前的位置 :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 文史研究 >> 人文視野

推動歷史過程的西行甘棠者

時間:2009/03/19 23:03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生于清嘉慶十七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逝世,享年74歲??v觀左宗棠的一生,比較一致的評價是:有功有過。功主要是力排眾議,堅持進兵新疆,從沙俄、英國及其傀儡阿古柏手里收復新疆,維護了祖國尊嚴,保持了領土完整。當時,對要不要新疆,爭議激烈。北洋大臣李鴻章認為:“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無事時歲需兵費二百余萬,徒收數千里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以為不便。”堅決主張放棄新疆。而左宗棠認為:“關隴新平,不及時規還國家舊所沒地,而割棄使別為國,此坐自遺患。”“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堅決主張西進,收復新疆。在此關鍵時刻,由于全國人民輿論的壓力,軍機大臣文祥支持采納了左宗棠的意見,清朝廷于光緒元年(1875—年)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1876年夏天左宗棠從甘肅酒泉出發,進軍新疆,讓士兵抬著一口棺材隨行,顯示了不獲全勝決不生還的決心。左宗棠揮戈西指,分三路出擊,阿古伯戰敗自殺。1878年天山南北除伊犁地區外,均告克服,從而打亂了英國、沙俄侵略我國西北地區企圖分割中國領土的陰謀。很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于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左宗棠仕途直至入閣拜相,曾國藩是出力人士之一,然他卻多次對曾國藩口誅筆伐,大罵其媚外賣國,草菅人命,故而交惡幾十年。但當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在外交上與列強抗衡時,左宗棠親率大軍,陳兵壓境,為曾紀澤推翻原訂的賣國條約,重新收復失地做了軍事上的保證。之后,又與曾紀澤結成愛國派的同盟。他不因人而事,而是以民族利益為根本。收復新疆,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理所當然地受到中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無論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王震將軍生前講:“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議,毅然率部西征,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是值得我們后人發揚的。”應該說左宗棠是一位推動歷史進程發展的重要人物。

  還有,他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積極興辦近代工業,如在福州建造船廠,在蘭州辦織呢局、軍械所等。左宗棠還重視修路、栽樹、辦書院、設書局,在蘭州創辦試院。著名的綿延幾千里的“左公柳”就是那時候栽的。有詩為證:“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進軍新疆,光緒四年(1878年)楊昌濬調來甘肅,幫辦軍務,以后任陜甘總督。楊到甘肅以后,看到大道兩旁楊柳成行,心有所感,寫下了上面那首詩,題為《恭誦左公西行甘棠》。“甘棠”,是稱頌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者。所以說:左宗棠亦是位推動歷史進程的西行甘棠者。左宗棠此人,文才也很好,善作楹聯,宇也寫得好?,F在,在蘭州書畫市場上,他的一幅品相好的楹聯,價在三、四萬元以上。

  左宗棠是同治五年(1866年)調任陜甘總督的,先是忙于鎮壓西捻軍,同治8年 (1869年),才在徑川“受總督印”。同治11(1872年)年7月到達蘭州,駐節總督衙門,就是現在的甘肅省人民政府和中共蘭州市委那一片。

  他在總督衙門的節園里,修了三個水池子,把黃河水引進來,經過沉淀,供軍民飲用。他為此寫了《飲和池記》,刻于碑石。左公講:“用工萬九千余,皆親軍力,未役一民也。”經費是他掏的,用工是其部隊干的。左宗棠修此池,既考慮民飲,又考慮軍事,如當年范仲淹在甘肅慶陽修“鵝池”一般。

  同時,將水池旁的一建筑物命名為“澄清閣”,言其黃河水由濁變清之意。并題寫了“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的楹聯,懸掛其上,其意境高遠,內涵深刻。清光緒5年(1879年)陜甘總督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凱旋蘭州時,路過撫彝廳(今甘肅臨澤)平彝堡,特地看望其部將陳善勇之兄陳善亨,為在收復新疆戰役中英勇善戰、壯烈殉國的陳善勇烈士家親筆書聯一副:“一抔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以昭示陳善勇的忠義、勇猛。橫額“功在千秋”。左宗棠留在甘肅的墨跡很多,但是保留下的甚少。如今,在蘭州碑林草圣閣刻有左宗棠寫的“一抔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的楹聯。這些藝術珍品的收集,多有賴于甘肅文化界著名人士流螢(生前為甘肅省人大副主任)同志奔走周旋,始得能保存于蘭州碑林之中。今流螢先生已作古,為緬懷其對祖國文化藝術珍品收集保護所做的貢獻,特撰文以紀之。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版權所有  隴ICP備 19002268號
涩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