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林家英先生是在我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記得那時候我對宋詞非常喜歡,而學校報紙欄內的甘肅日報常??怯辛旨矣⑾壬脑~,每一首我都認真學習并且熟記于心。那時對林家英先生在內心深處崇拜的五體投地,沒有想到多年以后在我工作的單位與林家英先生相識了,并且她還是我們德高望重的館員,人生真的很多事情都是一種機緣,感謝這種機緣讓我見到了慈祥的林老。
林家英先生是福建省惠安縣螺城鎮人,1956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甘肅省政協常委,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現任甘肅省文史館館員,甘肅詩詞學會副會長。作為一位具有四十余年教齡的教育工作者,她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創作了一篇篇真情感人的詩詞作品。在這里,我們選了她的一首詞和兩首詩欣賞。
七律《鄉思》
翠袖當初染淚痕,辭親匹馬隴西奔。
癡兒卅載經風雨,紅豆幾朝寄夢魂。
流水高山傳慰藉,鄉音俏語味溫存。
此身合是春蠶侶,日夕成絲繞海村。
林家英先生1952年高中畢業后,便離開了山水懷抱的閩南小鎮,到繁華的大上海去讀書。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后,又從繁華的上海來到地處大西北的蘭州工作。光陰荏苒,歲月如流,當時年僅21歲的南國姑娘,現在已經兩鬢染霜了。為了建設大西北,為了給祖國培養人才,她和五十年代的許多知識分 一樣,遠離親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無私地奉獻給了大西北人民。她的這首詩,既反映了對故鄉的眷念之情,也表現了對事業的一片真誠,可以說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言志之作。
“翠袖當初染淚痕,辭親匹馬隴西奔”。翠袖,翠綠的衣袖,和“紅袖”一樣,都是指女孩子的衣裳,這里指代青春年華。杜甫詩中就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句子。林先生大學畢業時,只不過二十剛出頭,正值青春妙齡。雖然大學教育使她獲得了不少知識,但是在即將走出校門,踏向社會之際,她的心情和許多女同學一樣,既有對未來事業的憧憬,也有對獨立工作的擔憂,更何況她要去工作的地方既不在山環水帶的閩南家鄉,也不在生活條件優裕的大上海,而是幾千里之外、人地生疏的大西北!所以,在她告別親人,離開家鄉,只身孤影,起步西行的時候,怎能不淚水沾巾?“辭親匹馬隴西奔”的“隴西”,是指代甘肅。在古典詩詞中,常用“隴西”一詞指甘肅和包括甘肅在內的廣大西北地區。這兩句詩的大意是說:想起當年我剛剛大學畢業,單槍匹馬一個人來甘肅工作的時候,衣袖上曾經沾濕了惜別的淚水。因為這首詩是詩人對往事的回憶,所以詩句中用“當初”二字點明了事情發生的時間。
“癡兒卅載經風雨,紅豆幾朝寄夢魂”。這一聯用工整的對仗,和諧的韻律,簡煉的語言,對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作了形象的概括。“癡兒卅載經風雨”的“癡兒”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在甘肅這塊土地上,在蘭州大學古典文學教學的講臺上經受了風風雨雨,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三十年哪,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呢?難道詩人就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嗎?“紅豆幾朝寄夢魂”,生長在南國的紅豆,你是相思的象征。多少回夢魂縈繞,是你把我帶到了故鄉那熟悉的小徑,熱鬧的戲臺,啊,那兒時的女伴,那香甜的荔枝,那美妙的南國戲曲,那澎湃的海浪、潔白的沙灘,遠離故土的女兒何曾把它們淡忘呢?在這一聯中,作者對故鄉、親人的眷戀之情,對西北大地、人民的執著之愛,渾然交融,了無痕跡。我們的詩人不正是用這種真誠的情愫,細膩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一位女知識分子豁達的心胸嗎?
“流水高山傳慰藉,鄉音俏語味溫存”。詩的頸聯轉入對思鄉主題的進一步升華。怎么能說我不思念自己的家鄉呢?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是,連綿不斷的高山,日夜東流的黃河,它們可以做我傳遞思鄉之情的信使。只要是見到家鄉的朋友,不管是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只要是操著閩南方言的,那怕是素昧平生的過路人,我也能從那熟悉的鄉音俏語中,感受到家鄉親切的暖流。古人說,詩人之心,心細如麻。作為一位潛心探索詩歌藝術的學者,林先生力圖表達游子心中真實、微妙的情感。她抓住“鄉音俏語”這一人人皆有同感的、能引起讀者共鳴的細節,經過提煉加工,組合成深情至理的動人詩句。
“此身合是春蠶侶,日夕成絲繞海村”。詩的尾聯,暗用了唐人李商隱詩“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典故,詩人以春蠶自比,進一步闡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大意是說,我應是一只春蠶,用我的生命化作縷縷情絲朝朝暮暮環繞故鄉的海村。
《訴衷情•梨花》
花魂一縷報春陽,慈母德輝煌。晶瑩本色如雪,不自賞孤芳。親大地,吸瓊漿,果飄香。 待秋風起,試看枝頭,不負韶光。
這首詞創作于1978年。當時,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知識分子政策得到了貫徹落實。曾在十年浩劫中備受心靈創傷的詩人和她的同仁一樣,感受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給知識分子在精神上、物質上帶來的關懷和溫暖,也看到了祖國人民在改革、開放、搞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蓬勃生機,于是,詩人以激越的情懷寫下了這首“梨花詞”。
“花魂一樓報春陽,慈母德輝煌。晶瑩本色如雪,不自賞孤芳。”春天的梨花,用她一縷縷幽香的花魂,來報答春天的陽光給她帶來的無限溫暖,就象女兒一樣,永遠感念著慈祥母親的輝煌恩德。她晶瑩如雪,但并不孤高自賞。詞的上闋,詩人著意刻劃出梨花高尚的品格。她不但晶瑩剔透,潔白如雪,保持著清幽的本色美,而且知恩當報,不務虛名,有著可貴的內在美。多少年來,在“左”的思想下,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總是和“白專道路”相提并論,給廣大知識分子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壓力。詩人在這里以暢朗坦蕩的情懷,歌頌潔白如雪的梨花,其詠物寄意的用心是耐人尋味。
“親大地,吸瓊漿,果飄香。待秋風起,試看枝頭,不負韶光。”梨花的生命是生養她的大地賜予的。吸取母親豐富甘甜的乳汁,待到金秋季節,她把飄香的果實掛滿枝頭,以報答春日陽光溫暖她、撫慰她的深厚感情。詞的下闋詩人著力表現梨花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梨花是美的,她貢獻給人們的果實比花更香美。詩人正是通過對梨花的熱情贊譽,反映了一代中老年知識分子扎根中華大地,獻身祖國教育事業的可貴精神。這首“訴衷情”,只有四十四個字,寫得含蓄凝煉,借花喻人,既表達了詩人蘊蓄已久的激情,又傾訴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聲。
七律《敦煌莫高窟馳想》
神思幾度縈絲路,千里西行到莫高。
壁上觀音迎倩笑,人間彩筆費辛勞。
佛門善果邯鄲夢,藝苑奇葩白墮醪。
華夏方今招俊杰,飛天何事向空飄?
這首詩寫于1982年,是詩人第一次參觀敦煌莫高窟后的即興之作。比起前面我們所講的兩首詩,這一首更顯得活潑瀟灑,代表了詩人作品中的另一種風格。
“神思幾度縈絲路,千里西行到莫高”。詩的首聯意在點題。意思是說:多少個歲月,我魂牽夢繞般地向往著絲綢之路上名揚中外的敦煌藝術,而今終于千里西行,來到了東方藝術的寶庫莫高窟。詩人目睹燦爛奪目的壁畫、雕像,不由得激情洋溢,浮想聯翩。
“壁上觀音迎倩笑,人間彩筆費辛勞”。詩的頷聯寫了詩人參觀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壁上觀音迎倩笑”,是寫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人間彩筆費辛勞”是贊嘆規模宏大的壁畫藝術??戳四呖?,該寫的東西何止萬千,但是詩人以極其精湛的筆墨把它們濃縮在兩句十四個字中,足見其高超的語言功力。她不寫壁畫如何精致奇妙,卻寫為壁畫而付出艱辛勞動的民間藝匠,不同尋常的著眼點反映了詩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和她的審美趣味。因為全詩寫的是參觀莫高窟的感受,所以詩的后四句著重突出了主觀的遐想。
“佛門善果邯鄲夢,藝苑奇葩白墮醪。華夏方今招俊杰,飛天何事向空飄?”在洞窟中,許多壁畫表現的是佛經故事,意在勸人去惡從善。至于走進佛門能否求得善果,就如同幻夢一般,虛無縹緲。但是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藝術之花,就像名噪洛陽的白墮酒一樣醇香,令人陶醉。今天的神州大地,急需大批杰出人才,可是美麗的飛天,你為什么還在凌空飛翔,飄然而去呢?
雖然這首詩貫名為“馳想”,但是這種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馳想”是根植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的。詩人參觀的是古老的文化藝術瑰寶,想到的是沸騰的社會現實。全詩虛實相映,得心應手,有主有從,自然飄逸。全詩以“想”起句,以“想”收筆,但是詩人之“想”有其獨特的角度。而新穎的內容,最終體現了她可貴的民本意識和對現實的熱切關注。無論是“思鄉”之作,還是“梨花”之詠,無論是自然飄逸,還是低回婉轉,讀者都可以從中體味到詩人情感的漩流和跳動的脈搏。
林家英先生的詩作,既有女詩人的細膩、優雅、含蓄、凝煉的傳統風格,又有文學研究者的嚴謹、古樸、精美、求工的專家氣度。一曲“梨花”小令含情脈脈、似有放翁遺風;一首七律“鄉思”,思緒綿綿,頗具少陵韻致。我們衷心希望詩人在祖國百花盛開的詩苑中永葆青春! (楚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