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西北師大教授 李并成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廣大醫務工作者及全省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戰“疫”,取得重大勝利。省衛生健康委切實承擔起疫情防控“主力軍、先鋒隊、排頭兵”的政治責任,緊緊扭住“防控”和“救治”兩個關鍵,認真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措施,治愈比例始終位于全國前列,未發生三代病例和社區傳播,未發生一起院內感染,醫護人員零感染。同時選派796名精兵強將馳援湖北,出色完成伊朗包機回國人員留觀和救治任務,堅決承擔沙特、俄羅斯等國“帶疫解封”入境航班防控任務。我省以快人一步的防控措施、全國領先的防控成效,有力有序有效阻擊疫情擴散蔓延,得到了社會各界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遭遇戰,是對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對各級各地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此次“大考”中,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也暴露出若干短板和不足,值得重視。
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1.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短板明顯。據有關報道,2014年至2018年,我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總數從87.5萬人增至88.3萬人,增長十分有限。2019年,我國預防醫學在校生數量僅為臨床醫學專業在校生數量的11.3%,僅為護理學專業在校生數量的23.6%。甘肅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短缺嚴重,一些機構多年來未招錄到大學畢業生,尤其是縣級疾控機構檢測專業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平均每縣僅有3名實驗室檢驗人員,縣以下的社區和農村地區人才短板更為突出,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都亟待補充和提高。
2、就醫學人才培養來說,一是在衛生(防)一側,“為大眾健康而立”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長期以來處于醫學教育中的邊緣地位。省內5所能夠培養醫學人才的高校中,僅有蘭州大學醫學院和甘肅中醫藥大學設有公共衛生學院。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設有預防醫學本科、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方向)2個本科專業;甘肅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設有預防醫學本科1個專業。兩校每年僅招收約100名左右的公共衛生本科生,數量過少,遠遠不能適應我省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二是就研究生培養來看,蘭州大學目前擁有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衛生毒理學、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6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省教育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一級學科點,每年約招收20名碩士生。甘肅中醫藥大學亦有公共衛生碩士(MPH)專業,但目前僅有7名研究生在讀??偟膩砜?,我省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數量較少,不能滿足需要。三是公共衛生領域的高等教育與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結合不緊密,培養的人才素質結構不全面,人才培養缺乏大健康觀念的有效整合。各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科學性也有待提升,公共衛生人才的職業素養、職后培訓有待進一步規范化,公共衛生學院建設與評估的高水平認證體系亦需要健全。
3、公共衛生人才流失較普遍,特別是骨干人才流失較多。其主要原因是我省薪酬待遇較低,部分市縣補貼不能落實到位,對于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到位,人員工作積極性下降,從而使醫療服務功能減弱。據每日甘肅網今年8月5日訊, 近日省衛生健康委、省財政廳下發《關于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明確2020年甘肅省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為74元,其中新增5元經費全部落實到鄉村和城市社區,統籌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支出。限于我省財力,雖然所增數量不多,但仍然是一個好消息。
4、我省疾控機構實驗室能力建設較薄弱。主要表現在水質檢測設備不足,檢測項目與國家要求差距較大,對實驗室認證和檢測項目認證不重視;縣級疾控機構實驗室基本不具備核酸等病原學檢測能力,檢驗人員幾乎沒有開展過傳染病病原學檢測工作。同時,疾控信息化建設進展較慢,推動基于平臺的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是解決基層反映突出的“系統報表繁”、“多頭重復報”等痛點難點問題的有效辦法,但改造或新建系統、實現數據交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
5.傳染病風險持續存在。我省傳染病監測預警、診斷治療、疫情應對處置以及預防接種等基礎性工作仍然比較薄弱,能力不足,底板“常”短。部分地方對學校結核病疫情、輿情處置存在風險意識淡薄、措施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慢性病和精神衛生管理服務也有待提高。目前,中西部地區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絕對水平仍然較高,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占總死亡率的88%,慢性病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我省還有20多個縣嚴重精神障礙報告患病率沒有達到4‰的要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和規律服藥率偏低,達不到國家標準。
6、醫療物資保障體系亟待完善。目前,我省在省級層面沒有設立衛生應急專項經費,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主要由省工信廳委托藥品流通企業每年代為儲備500萬元的藥品、耗材、器械、防護用品等衛生應急物資,全省衛生健康系統除酒泉市單設鼠疫衛生應急物資庫外,省級及其他地區均沒有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不能滿足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求。
二、有關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全力加快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省、市(州)、縣各級政府,應從織密織牢我省公共衛生防控網、保障全省人民身體健康的大局出發,在原有基礎上切實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改善我省疾病預防控制基礎條件,足額保障疾控機構人員經費、公用經費、業務經費以及基本建設、設備購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經費。同時,高度重視公共衛生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現實考驗下,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性愈加顯現,其中人才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主持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建立與現代化疾病防控體系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與使用機制,及早補齊公共衛生人才發展滯后這塊短板。應根據我省公共衛生事業中長期發展需要,按照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盡快建立公共衛生人才優先發展保障機制。應對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健康環境治理、精神衛生、職業衛生、城鄉急救、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等部門所需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使用和能力提升做出系統安排,力爭用數年或更長一些時間,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作風嚴實的公共衛生服務隊伍,根本改變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才短缺的被動局面。
2、構建、完善多層次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
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需要樹立大教育觀,政府、高校、公共衛生機構、社會各界通力合力,構建多層次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在本科、碩士和博士不同學位層次,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不同教育類型,在學術學位軌道和專業學位軌道都應該齊頭并進,同時,中學和大學應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衛生基礎教育。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的要求,我省高校應加大公共衛生專業的招生數量、提高培養質量。一是蘭州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潛力,擴大招生規模,加大對公共衛生學科的投入。在規范公共衛生本科教育的同時,增加公共衛生研究生的招生指標并側重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培養。
二是西北民族大學、甘肅醫學院、河西學院等設有醫學院的高校,應增設公共衛生專業,招收培養本、??茖W生,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省上應支持這些學校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攻關等方面著力發展。推動預防醫學定向生招生政策的落實并向基層傾斜。同時,將我省每年研究生招生增量,向公共衛生學科傾斜。
三是我省已成為部省共建的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基地,應在“技能甘肅”的框架下,將培養公共衛生人才列為重要內容。
四是提供必要的優惠條件,積極吸引外省高校畢業的公共衛生人才,來我省就業。
五是蘭州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應積極爭取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著力培養能解決病原學鑒定、疫情形勢研判和傳播規律研究、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高水平人才。同時還應有更廣闊的視野,著眼于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爭取建立國際公共衛生人才培訓基地,為“一帶一路”各國培養高素質公共衛生技術與管理人才。
六是進一步重視公共衛生非學歷繼續教育的作用,建議依托省級疾控機構成立甘肅省公共衛生培訓中心和市(州)級公共衛生培訓基地,建立高等醫學院校與公共衛生用人單位之間長效溝通協作機制,設計適合的教學培訓項目,強化現有公共衛生人員的培訓機制和后續人才的梯隊建設,為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夯實基礎。
七是轉換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復合型、兼容型、實踐型人才,為保障和促進人類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保健服務的“醫學+”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公共衛生人才在應急防疫中既需要縱向的專業技能,也需要橫向的可遷移技能。從“大健康、大衛生”視野出發,優化課程設置,增加社會學、心理學、法學、倫理學、政策科學、信息科學等相關知識教育,強化公共衛生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責任意識。同時,推動公共衛生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拓寬年輕人才成長空間。不僅需要與臨床醫學等交叉融合,共同培養有處方權的公共衛生醫師,促進醫防結合,還應與公共管理、國家安全等學科交叉融合,聯合培養系統掌握公共衛生風險監測評估技術、有效維護公眾健康安全和應對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人才。應完善高校、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之間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加強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分級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獨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和控制健康風險因素,高效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實改善公共衛生從業人員薪酬待遇
可積極借鑒公立醫院改革經驗,通過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激勵力度、落實崗位補貼等舉措,科學核定編制,足額配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創新薪酬與激勵制度,使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與其創造的社會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相匹配。應建立薪酬動態增長機制,探索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公益一類保障”和“公益二類管理”的運行保障模式,完善“增、獎、補”機制。細化落實“兩個允許”,允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完成核定任務基礎上向社會提供有償衛生技術服務,合理確定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進一步激發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內生動力。力爭數年內明顯縮小與公立醫院之間的薪酬差距,讓整個行業,尤其是年輕專業人才的工資待遇有切實改善。同時,注重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持續性和激勵導向的長期性,采用科學、合理、公平的績效考核辦法,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在改革薪酬制度基礎上,應考慮完善職稱制度,提供規范化培訓機會,促進人員合理流動。積極推行以能力、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重新制訂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改進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模式,適當提高高級崗位比例,努力營造開放包容、充滿活力、追求卓越、有利于年輕優秀人才健康成長的制度環境。采用若干必要的措施,全力遏制各級各類公共衛生機構技術與管理骨干人才流失,保持骨干人才隊伍穩定,并吸引更多的人帶著社會使命感加入這支隊伍。
4、應按照底線思維,健全醫療衛生保障體系,滿足在公共衛生事件的極端情景下維持醫療救治體系正常運作的要求
醫療物質保障應具有多種形式,包括實物保障和生產能力保障等,通過不同保障類型與保障手段的綜合運用,滿足醫療救治系統的物質需求。我省各級政府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建立好醫療物質保障的預案,切實為保障醫療救治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物質基礎,按照不斷優化應急物質生產、儲備、調撥與緊急配送,做到數量充足、種類齊全、送達及時、使用良好。建立與我省經濟發展相適應、逐年增長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經費投入保障長效機制,改變過去在省級層面沒有設立衛生應急專項經費的局面。規劃建設省市(州)縣三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在蘭州市建立省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在河東、河西各選擇一個市州建立區域性物資儲備庫,提高物資分級保障、綜合管理和統籌調配能力,確保關鍵時刻能夠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通過有效引導,積極鼓勵各種形式的捐贈,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物質保障。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創新應急物質保障、監管手段。
5、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更是我省防控工作中的一大亮點
我省為“岐黃故里”,為著名的中藥材大省,也是中醫藥學強省。此次抗疫中我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成立101個中西醫結合專家團隊,中西醫全程會診研判,普通病人三天一會診,重癥病人“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團隊”救治,最大限度優化治療方案。中醫藥參與治療率均達到98%以上,處于全國前列。通過中西醫結合,住院患者人均治療費用1.8萬元(全國2.3萬元)、平均住院天數15.14天(全國25天),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組織研發中醫藥預防方、治療方、康復方、藏藥方等系列“甘肅方劑”,在抑制輕癥轉重癥、緩解重型癥狀、出院患者快速康復、鞏固治療效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馳援湖北武漢和白俄羅斯等國,“甘肅方劑”大放異彩。應在此基礎上,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對于古典醫籍(含敦煌醫籍、藏醫籍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設一批科研支持平臺,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和協調發展,使“甘肅方劑”更為精彩。應積極培育中醫藥特色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國家中醫疫情防治隊伍。
6、我省此次疫情防控中,創新組織省級醫院劃片指導市州,省級專家深入市州見病見人指導救治,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和治愈率
應進一步不斷創新思路與作法,在全面提升省、市級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的同時,建立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制度,健全疾控機構和城鄉社區聯動的工作機制,狠抓縣級醫院能力建設,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強化基層衛生人員知識儲備和培訓演練,提升先期處置能力,預防關口前移,防控力量下沉,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擊作用,夯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基層基礎,做到“橫向到底,縱向到邊”,構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此次我省確診患者有64%在縣級醫院治愈出院,有效避免了輕癥變重癥,降低了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