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蘭州黃河之畔興建朱貴將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議
趙逵夫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北師大教授 )
摘要:我國近代民族英雄朱貴將軍是今甘肅臨夏人,1842年在浙江慈溪大寶山抗擊侵略英軍時壯烈犧牲,忠骨安葬于臨夏市折橋鄉慈王村。自1843年浙江慈溪建朱貴祠以來,前后經過五次大的修繕,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被列入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臨夏作為朱貴將軍的家鄉,目前只在朱貴將軍墓前立了一塊文物保護碑,再沒有任何地標性建筑。建議在2019年朱貴將軍誕辰240周年來臨之際,臨夏州復建朱貴將軍陵園,并在甘肅省會蘭州黃河之畔興建以朱貴將軍率領甘肅(包括今青海、寧夏)軍隊抗擊侵略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涌現出的民族英雄朱貴將軍是甘肅臨夏人,1842年在浙江慈溪大寶山抗擊侵略英軍時壯烈犧牲。1843年浙江慈溪即建朱貴祠,此祠1963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附六),1992年公布為江北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被列入寧波市第三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波市文物保護部門又于2013年在祠內設立“鴉片戰爭寧波抗英事跡紀念館”。
甘肅臨夏作為朱貴將軍的家鄉,雖然保留了一些珍貴文物,目前只在朱貴將軍墓前立了一塊文物保護碑,再沒有任何地標性建筑。以朱貴將軍父子為代表,統領今屬甘肅、青海、寧夏的“甘軍”英勇作戰,當時給予英國侵略者自入犯以來最沉重的打擊,不僅是甘、青、寧三省人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建議在2019年朱貴將軍誕辰240周年來臨之際,臨夏州復建朱貴將軍陵園,并在甘肅省會蘭州黃河之畔興建以朱貴將軍率領甘肅(包括今青海、寧夏)軍隊抗擊侵略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天雖青海、寧夏已由甘肅分出,但黃河仍將這三省區連在一起。
一、朱貴將軍生平簡介
朱貴,字黼堂,又字君山,漢族,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他出身行伍世家,自幼酷愛習武,十七歲以武生入循化營。歷任千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等職。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軍再度侵占定海,朱將軍被任命為浙江金華副將。二十二年二月四日晨,英軍進攻浙江慈溪大寶山,朱將軍與所部500余人浴血奮戰十馀小時,援兵不至,腹背受敵,朱將軍在右臂被侵略者炮火打斷的情況下,仍用左臂擎旗指揮戰斗,直至咽喉中彈殉國。將軍三子朱昭南、季子朱共南相繼接過戰旗指揮戰斗,昭南亦壯烈犧牲,共南身負幾處創傷,戰旗被侵略者打斷之后,他率領余部浴血沖出。當時甘肅皋蘭進士顏履敬為浙江試用知縣,任此戰督糧官,目睹朱將軍血灑疆場,高呼“吾不可不救!”率仆人持刀沖向侵略者,也壯烈殉國。近代著名詩人貝青喬在戰斗當日下午作五言古詩《過大寶山詩》描寫了朱將軍血戰后戰場的慘狀,表現出戰斗的激烈,表示了無比的敬意。末尾說:“他日拜國恩,四鎮廟同峙。”朱貴將軍所帶領的甘軍訓練有素,是“最為節制之師”(貝青喬語)。面對武器裝備更為先進、人員數倍于我軍的來犯者,朱將軍及所部英勇反抗、不讓寸土,將士無不以一當百,給予侵略者沉重打擊,貝青喬所記英軍死亡五六百人,英軍“載其尸累日不盡,痛哭驚悸,相謂曰:自內犯以來,未有受創若此之重者”(夏燮《中西記事》)。朱將軍所部436人壯烈捐軀,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堅決斗志。
二、浙江寧波慈城鎮朱貴祠情況 浙江慈溪民眾在朱貴將軍殉國第二年(1843)即興建“高節祠”(俗稱“朱將軍廟”,1949年后稱“朱貴祠”)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附一),這座祠位于今浙江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大寶山西麓,即將軍殉國處。據(光緒)《慈溪縣志》卷十四“壇廟”載高節祠主祀朱貴將軍父子,祔祀有西寧鎮(今屬青海)標左營千總魏啟明、下馬關(今屬寧夏)營都司陳芝蘭、西寧鎮(今屬青海)左營游擊黃泰、隆德營(今屬寧夏)守備徐宦等。以朱貴將軍父子為代表,統領今屬甘肅、青海、寧夏的甘軍英勇作戰,給予英國侵略者自入犯以來最沉重的打擊,不僅是甘、青、寧三省人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相關部門分別在1939、1982、1992、1998、2012年對該祠進行了修繕(附二)。
三、甘肅臨夏州朱將軍遺跡 朱貴將軍父子犧牲當年(1842)秋天,將軍季子朱共南護父兄靈柩返回河州,當地官民“萬戶冠裳迎遠道”(河州舉人張和挽詩),朱將軍父子的靈柩安葬于河州東川慈王村(今臨夏市折橋鄉慈王村)。清政府以總兵待遇安葬朱將軍,發放喪葬費用,以國家名義撰寫祭文,特命父、子兩職位世襲。朱共南后亦于1853年在江南作戰時犧牲,可謂滿門忠義。清廷優恤烈士家屬,據朱將軍六世孫朱光明老先生介紹,撫恤糧一直發放到辛亥革命前。文化大革命期間,朱家文物遭到破壞,家中原存五道圣旨以及將軍戰袍等,至今只有一道圣旨幸存,慈王村的朱將軍墓被夷為平地。1986年將軍第六世孫朱光明先生將僥幸保存下來的一道圣旨無償捐贈給臨夏州檔案館永久保存(附三);神道碑今存臨夏州博物館(附四)。
四、記載朱貴將軍的近代文獻 朱貴將軍率領甘軍抵抗侵略、保家衛國的壯舉在近代一些重要史料中均有記載。如《清宣宗實錄》、漢賓《英軍在華作戰記》、夏燮《中西記事》、魏源《圣武記》《海國圖志》、俞樾《鎮??h志》等,(光緒)《慈溪縣志》記錄朱將軍史料最為集中?!肚迨犯濉贰肚迨妨袀鳌贰陡拭C新通志》《甘肅通志稿》中均有朱貴將軍傳記。甘肅省文史館原名譽館長張思溫先生輯有《朱貴將軍殉國錄》,撰有《鴉片戰爭中的甘軍》一文。英侵略軍軍官漢賓這樣評價朱將軍所帶領的甘軍:“這些是中國陸軍的精華,包括五百名衛戍京師的軍隊,是特別好的兵,”“甘肅軍隊是強壯而筋骨發達的一種人,慣于在邊陲作戰,中國人譽之為不可征服。”(《英軍在華作戰記》)。時任云貴總督的林則徐以“忠規孝矩”四字評價朱將軍父子,認為朱貴是忠于國家的表率,朱昭南繼承父志,是孝的榜樣。
五、近代歌詠朱貴將軍的詩文 近代不少詩人曾寫詩歌詠朱貴將軍率領甘軍痛擊英國入侵者的光輝事跡。近代著名詩人貝青喬當時隨軍,在朱將軍殉國后第一時間趕到了戰場,作詩并加注,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記錄,其詩集《咄咄吟》中收錄了三首描寫朱貴將軍大寶山之戰的詩。河州舉人張和在迎接朱貴父子靈柩之后,撰寫《朱貴行狀》上奏清廷,也以詩加注的方式寫下了《挽朱黼堂將軍》四首。朱貴將軍的事跡傳到北京之后,詩人朱琦作長詩《朱副將戰歿,他鎮兵遂潰,詩以哀之》沉痛悼念。近代詩人葛啟文、戎金銘、楊復亨、陳屺懷、馮幵等都有歌詠朱貴將軍大寶山之戰的詩篇傳世。
六、復建、興建緣由
我們認為在臨夏州復建朱將軍陵園及在甘肅省會蘭州黃河岸邊興建以朱貴將軍率領甘軍抗擊侵略者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很有意義:
第一,有利于培養民眾、尤其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思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朱將軍父子在英軍入侵時英勇抗擊入侵者,為保家衛國堅持戰斗直至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他們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復建及興建紀念朱將軍的地標性建筑,對于教育青少年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信念和培養民眾的愛國主義思想很有意義。
第二,有利于以史為鑒、促進民族團結,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甘肅尤其是臨夏民族地區,以史為鑒,大力弘揚朱貴父子團結西北、西南各民族同胞一起抵抗外侮的優良傳統,更有意義
朱貴將軍生于1779年,2019年為朱將軍誕辰240周年。我們建議復建臨夏州折橋鄉慈王村朱將軍陵墓,并在甘肅省會蘭州黃河岸邊擇址興建以朱貴將軍率領甘軍抗擊侵略者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朱光明老先生介紹,當時朱貴將軍父子靈柩運回臨夏在選擇墓地時,為紀念他們在慈溪殉國,故名其祠廟為慈王廟,安葬在慈王村,我們認為朱將軍陵墓應當在原址復建。建議在蘭州黃河岸邊興建以朱貴父子以及顏履敬、魏啟明、黃泰、陳芝蘭、徐宦等為代表的甘軍反抗侵略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由于在大寶山捐軀的436名烈士中,姓名可考的至少有74名屬今蘭州籍;另外一些分屬今臨夏和青海、寧夏。黃河將今甘肅、青海、寧夏連在一起,大夏河從臨夏朱貴將軍墓前流過、匯入黃河,朱貴將軍率領甘軍奔赴沿海抵抗侵略之前線,正如黃河匯聚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的河流那樣一往無前!教育基地可塑幾位有代表性人物之塑像,展出以繪畫、文字說明方式介紹英雄事跡,展出相關文物及有關遺跡之照片(有的文物也可到青海、寧夏訪尋)??紤]到同青海、寧夏的聯系,地址最好選在蘭州市西部黃河邊上。
?。ㄉ竦辣屛模菏痍兾骱又菘傛傆薜苷局菔痔钪M 誥授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浙江金華協鎮都督黼堂朱公 諱 貴 神道 男 昞、正、昭、共南 孫 綸、綬、紘、絅 敬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