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 咨政建言 >> 建言獻策

關于加快甘肅農牧類職業技術院校發展的思考和建議——以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時間:2021/05/11/ 17:58      來源: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

關于加快甘肅農牧類職業技術院校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以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姬廣武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4月12日至13日,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弘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我省農牧類職業院校計有8所高職,40多所中職,這些院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區域性、戰略性意義。本文以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推動我省農牧類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路建議。

  一、學?;厩闆r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武威市黃羊鎮,是由始建于1952年的原甘肅省畜牧學校和始建于1958年的原甘肅省農業機械化學校兩所國家級重點中專合并組建的高等職業學校,是甘肅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F有學生8300人,教職工360人,教授26人、副教授115人,“雙師”型教師167人。建校近70年,累計為甘肅省乃至全國培養10萬余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型人才,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被評為“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先進集體”等。

  辦學舉措和成效

  構建強農興農人才培養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500余名,服務農業專業合作社300余家,對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余家。2020年在武威市公開選聘行政村專職化黨組織書記中,該校畢業生約占25%;多年來,涉農專業2000余名畢業生被招錄到鄉鎮畜牧獸醫站、農技推廣站等站(所)工作。

  構建強農興農專業課程體系,緊跟新農科新工科發展步伐。設置9大專業類群48個高職專業,建成甘肅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3個。獲批國家級職業教育骨干專業1個、甘肅省職業教育骨干專業3個、“1+X”證書制度試點專業19個。主持完成國家級專業教學標準1項,獲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構建強農興農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搭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成現代養豬生產實訓基地、現代養雞生產實訓基地2個;建成繼續教育基地等11個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成現代農牧科技園等10個產教融合中心。近五年來,獲地廳級以上科技成果獎66項。主編、參編教材(專著)493部,申請實用新型專利230項、發明專利2項。

  構建強農興農產教融合體系,積極開展訂單教育和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校企共建開展“訂單教育和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竭誠為社會服務;與多所省外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聯動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通中高職貫通培養立交橋,與全省41所中職學校簽訂中高職一體化辦學協議。

  構建強農興農職教扶貧體系,發揮農業類職業院校專業和人才優勢。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幫扶天??h、環縣4個貧困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群眾收入。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195人,發放助學金共計478萬元。簽訂《環縣職業教育“3+1”脫貧幫扶協議書》,推動環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育能力建設。

  構建強農興農農民培訓體系,為行業、企業、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技術和培訓服務。舉辦培訓班、巡回指導、送科技下鄉,累計培訓學員5500余人,提高了廣大養殖戶的技術技能水平,增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內生動力。平均每年開展社會培訓1500多人次,承擔各級職業技能鑒定和資格認證3000多人次。

  三、發展面臨的困難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我省唯一以畜牧獸醫、農業機械專業為主的高職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是我省農牧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學院是我國目前唯一還在農村辦學的高校,盡管辦學歷史悠久、專業特色鮮明,師資力量雄厚,尤其畜牧獸醫、農業機械、汽車等專業是我省乃至全國開設最早的,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學院辦學面臨很大困難:一是招生形勢十分嚴峻。黃羊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程度低,鎮上的公共資源無法支撐一所高校的存在和發展。辦學環境很難吸引廣大考生放棄城市而到農村就學,加上學生和家長選擇涉農專業始終是“后手”,招生數量不足,由于地理位置的客觀影響,學校招生人數(統招)逐年遞減。二是生源質量無法保證。為保證生源數量,招生錄取分數連續墊底,生源質量無法保證。面對生源素質下降、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學生求 知欲差的現狀,學校在內涵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試圖通過多方面努力補齊生源質量帶來的短板,盡最大可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在現有辦學條件下,難以改變。三是優質師資引進困難。學院新進教師主要來源于非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個別緊缺專業連本科畢業生都難以引進,很多專業性強的師資來自三本院校,優秀人才引進極其困難。近年來,因辭職、調出的專業帶頭人、高學歷教師達30余人。四是武威市區公共資源難以共享。學院距武威市區40公里,市區公共資源無法得到共享,辦學成本相對較高,很難建立起優秀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緊密合作的關系,產教融合、工學結合難度極大,“校、政、企、行”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水平滯后。

  面對在鄉鎮辦學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和目前辦學現狀,該校若繼續固守黃羊鎮辦學,面臨的困難和危機將會越來越大,與兄弟院校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甚至影響到生存。我省這所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大比較優勢的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極有可能因為區位劣勢而走向衰落,甚至被淘汰出局。這將是我省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難以估量的損失。

  四、思考和建議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迫切需要積極尋求突破發展瓶頸的辦法,推動高質量發展。

 ?。ㄒ唬┘哟髮r牧類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甘肅是農業大省,既是全國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之一,也是全國六大牧區之一,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支撐。實現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大量“一懂兩愛”人才,打造“技能甘肅”。建議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加大對農牧類高職院校辦學的政策支持,促進全省職業教育均衡高質量發展。

 ?。ǘ┙o予各項惠農就業創業政策支持。農業學校,涉農專業,從古到今都是“后手”,辦學比較困難,特別需要政府支持。建議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加大政策支持,保障涉農院校完成招生計劃,通過實施甘肅省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在落實1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招考中增設畜牧獸醫、農業、農機技術等崗位1000人;出臺涉農高校應征入伍大學生在部隊服役期滿后直接安置到鄉鎮農技站所工作政策等,以支持涉農高職院校未就業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

 ?。ㄈ┲菩竽凉こ虒W院利用人才優勢開放辦學。借國家優先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等政策,優先支持涉農院校開展農牧類職教本科專業教育。支持該校依托“甘肅省農民培訓示范基地”和甘肅省退役軍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聯盟成員單位,圍繞加快推進畜禽良種化、農業科技化和農機現代化,建立與相關部門穩定的對話機制、多方參與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校地產學研的合作機制和“優質生源基地”的共建機制,開展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農村實用人才、新型經營主體、種養殖農戶、鄉村干部等專項培訓、非學歷教育培訓、實用技能培訓等,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做出積極貢獻。

 ?。ㄋ模┘涌焱七M武威職教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和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圍繞甘肅省六大特色產業和武威市八大支柱產業,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導和支持武威市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規劃、同實施,進一步優化武威市城區職業教育資源,建設武威市職教園區。為打造職業教育集群,帶動、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整體水平,建議在武威城區建設新校區,并將此列入甘肅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列入省級“重大專項”,省市共建,支持該校努力實現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在此基礎上,構建“中高職一體、教育產業融合、招生就業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造甘肅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的“武威樣板”。

 ?。ㄎ澹┱辖⒁凰鶓眯捅究妻r牧職業學院。為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建議將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兩所農牧類高職院校進行整合,建立一所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甘肅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其優勢和必要性在于:一是這兩所高職院校都屬于甘肅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和甘肅省“雙高計劃”計劃學校,都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專業優勢明顯,辦學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具備升辦本科的條件,整合兩校力量有利于優化專業布局和結構,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激發“兩校”辦學活力,使“兩校”辦學優勢最大化;二是創建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全國籌備升本及有升本意愿的職業院校約有18所,涉及8個省份,當前要把握職業教育發展改革所帶來的新機遇、新任務、新需求,填補我省職業教育農牧類職教本科的空白,完善我省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我省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版權所有  隴ICP備 19002268號
涩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