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 咨政建言 >> 建言獻策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關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及文化強省建設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1/11/16/ 17:32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關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及文化強省建設的調研報告

  2021年5至8月,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甘肅文化強省建設兩個專題,組織40余位館員、研究員,分三組赴慶陽市、平涼市、臨夏州、天水市、隴南市、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等9市(州)開展實地調研。調研活動采取現場考察、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走訪了解等方式進行,調研面廣,針對性強。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調研組結合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文件精神,形成本報告。

  一、調研基本情況

 ?。ㄒ唬?ldquo;十三五”期間的建設成就

  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支持甘肅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整體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圍繞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高效組織、全力推進,文化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文明程度整體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文化藝術創作生產亮點頻現,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顯著發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取得比較顯著的成績。

 ?。ǘ?ldquo;十三五”期間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各市(州)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對國家級平臺的建設認識不高。“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文化強省建設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各市(州)在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關注點更多的在項目建設上,較少從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的高度認識和謀劃“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從而在重視程度、規劃立意上還有不足。

  其次,項目建設力度不夠。一些建設項目就當地而言,有一定的成績。但著眼全國、絲綢之路沿線整體,就會發現,目前所取得成效的典型性、知名度、影響力十分有限。不少項目對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文化強省建設產生的示范性不足、推動力不強。

  再次,建設目標不聚焦。各市(州)在落實“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十三五’規劃”中的項目時,項目小而散、落地不及時現象比較普遍。而且,市(州)與縣之間的規劃、縣與縣之間的規劃相互銜接不夠,建設目標不集中,集聚效應不明顯。

  最后,文化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由于受經濟欠發達等條件制約,全省各市、州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以天水市非遺保護為例,天水市共有非遺國家級代表性名錄項目8項,省級50項,市級144項,縣級505項。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省級56人,市級427人,縣級844人。市財政每年僅列支50萬元非遺保護專項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二、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及文化強省建設的建議

  “十四五”期間,甘肅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甘肅文化強省建設兩個專題,調研組提出以下10條認識和建議。

 ?。ㄒ唬┥钊敕治鲅芯亢蜏蚀_把握省情市情,進一步明確“三區”定位和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工作非常關心和重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這其中,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對我們加強“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甘肅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需要我們反復學習,深刻領會,把此項工作擺在重要日程抓緊抓好。2021年9月2日,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十四五”規劃》通過審議。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貫徹國家戰略,立足省情,結合市(州)情,落實《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十四五”規劃》,推動甘肅文化強省建設。

  “十三五”時期,《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總體方案》中的“三區”分別為: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現代都市圈文化產業區。隨著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到來,文化強省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調研組建議將“三區”功能進一步明確為: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明對外交流區(河西)、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區(隴東南)、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融合發展區(隴中)。這樣的劃分,可使各區的建設目標更加明確,相互間可形成互補優勢,更好地實現“傳承”“創新”兩大中心任務,也可以更好地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戰略。同時,建議各市(州)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開展專題學習、專題講座、專題研討,全省各地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加大統籌協調,推動任務落實。要使全省人民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人知人曉,真正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塊金字招牌亮起來,更好地服務甘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ǘ┩诰蚋拭C長城、長征、黃河特色文化內涵,走在全國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前列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斗桨浮泛汀毒V要》為如何合理利用長城、長征和黃河三大文化資源及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甘肅是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一定要充分挖掘甘肅長城、長征和黃河特色文化內涵,講好長城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黃河故事”,把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十四五”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文化強省建設的重點內容,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促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ㄈ┘訌姺俏镔|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弘揚優秀地域特色文化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寄予的殷切厚望。截至目前,甘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擴展名錄的有83項。但眾多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如:河西寶卷等傳承后繼乏人,甘南唐卡藝術宣傳弘揚、藏醫藥研究保護等探索性非遺項目進展緩慢,茶馬古道等新項目儲備研究和升級論證力度不夠,等等。這種情況與甘肅國家級非遺項目眾多且多樣性特征鮮明的實際狀況極不相符,與國內發達地區的非遺產業發展差距甚大。同時,非遺項目在支撐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方面貢獻度也十分有限。因此,我省應積極行動起來,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充分發揮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的職能,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使文化遺產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ㄋ模┘哟髮t色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庚續紅色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新時代更需要發揮好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兩當兵變”是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成功發動的一次武裝起義,“南梁精神”蘊含的堅守信念、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重要精神譜系,“會寧會師”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取得勝利的重要標志性事件。目前要深化對“兩當兵變”“南梁精神”“會寧會師”的挖掘和研究,組建省級研究團隊,將“兩當兵變”“南梁精神”“會寧會師”研究列為甘肅省社會科學重大研究課題,力爭將南梁紅色大景區、兩當兵變紀念館、會寧會師紀念館建成為全國紅色旅游重要目的地、全國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ㄎ澹┘訌姸鼗蛯W研究高地建設,擦亮我省文化金字招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強調指出:要加強敦煌學研究,努力建設國際敦煌學研究高地,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倳浀闹甘?,給甘肅文化建設和敦煌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此,要動員全省科研力量積極參與建設,重點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設石窟壁畫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蘭州大學建設一流的敦煌文獻研究基地,支持西北師范大學建設一流的“‘敦煌學’課程建設中心”(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課程獲批為2006年國家首批精品課程,《敦煌學概論》獲批為2020年國家首批一流本科課程)。通過敦煌學高地建設,引導世界各國學者講好敦煌故事,分享甘肅文化獨特魅力,傳播中國好聲音。

 ?。┘訌娚贁得褡鍤v史文化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8月,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梢酝ㄟ^設置“西北地區多民族共同開拓西北疆域研究”等為甘肅省社會科學重大研究課題的方式,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通過統一規劃,有計劃的對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進行再挖掘、再整理、再研究,力爭形成一批新的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精心設計謀劃,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ㄆ撸┩诰螂]原農耕文化內涵,弘揚旱作農耕的奮斗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甘肅地域遼闊,地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是中國旱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傳統農業文明歷史悠久。通過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村史館等,挖掘展示隴原農耕文化內涵和悠久歷史,弘揚旱作農耕生產的奮斗精神,充分利用傳統民俗和節慶活動,開展農耕文化社會教育和農民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努力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

 ?。ò耍﹦訂T社會力量,引導民營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建設

  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是服務人民,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這既是政府的職責,更需要社會的參與。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及文化強省建設中,民營企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民營企業家往往具有較強的開拓精神,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具有文化情結,對于地域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芍贫ü膭钫?,在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的基礎上,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領域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優化金融要素資金配置結構,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同時,也可以吸引省外關注文化建設的企業團體投資文化產業,壯大甘肅文化產業的建設力量。

 ?。ň牛┘訌娞厣放平ㄔO,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立足特色文化,緊扣文化強省和旅游大省建設目標,圍繞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長征文化、黃河文化、始祖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強化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引導省內外畫家、作家、攝影愛好者,圍繞長城、長征、黃河三大主題公園建設進行專題創作。通過創作更多的緊扣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擴大華夏文明的影響力,提升華夏文明的凝聚力。實施文旅融合工程,建設華夏文明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使文化旅游業成為推動區域綠色發展崛起的首位產業和支柱產業。加強與周邊省份的合作,推動甘肅陜西關天經濟區文旅產業一體化建設,推進隴南天池和萬象洞景區與四川九寨溝景區、景泰黃河石林景區與寧夏沙坡頭景區等系列旅游精品線路的連通,促進我省文旅產業跨省合作。

 ?。ㄊ┲v好甘肅故事,推動華夏文明走出去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提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十四五”期間,可以通過開展“丹尼索瓦人專題研究”、推動大地灣遺址進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點進程、建設“大地灣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進一步深化“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主題研究,講好甘肅故事。通過跨省聯辦、省內多地合辦等多種形式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等高質量文化活動,“點亮”甘肅對外交流的平臺,推動華夏文明走出去。

  附件1:

關于加快推動南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建議

省政府文史館研究員、西北師大教授  漆子揚

  一、項目背景

  南梁位于華池縣東北部,地處陜甘交界地。上世紀三十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被譽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和新興地,被稱為永遠的紅區。這里所形成的“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南梁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同志曾于2009年和2019年兩次肯定南梁根據地“兩點一存”的重要歷史地位,并多次叮囑,一定要把南梁革命老區建設好,把南梁精神傳承發揚好,讓老區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過上好日子。

  南梁境內紅色資源豐富,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傳播廣泛,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研學、干部培訓的最佳選擇地和鮮活生動的教材。因此,加快推動南梁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政治意義,對宣傳我黨光輝的革命歷史具有深遠影響。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慶陽市搶抓國家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的歷史機遇,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從2010年至今共開工實施了38個項目,完成投資10.32億元。先后建成了南梁革命紀念館、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軍委舊址、抗大七分校舊址紀念館、大風川軍民大生產舊址紀念館、“兩點一存”主題文化廣場等多個紅色文化景點。2014年,南梁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二十個大景區之一,而且是全省唯一的紅色大景區。2015年,南梁革命紀念園榮膺中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獎項“魯班獎”。2019年,南梁干部學院入列中組部?。ú浚┘夘I導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同年景區列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和國家長征公園建設范圍。

  目前,南梁紅色景區已發展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南梁教學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南梁革命紀念館晉升為國家二級館,年接待游客達100多萬人(次)。景區規劃從2020年度開始,利用五年時間,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甘根據地革命遺址遺跡再現工程、南梁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南梁特色小鎮革命傳統體驗培訓基地建設項目、東華池旅游區建設項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南梁景區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慶陽市華池縣南梁4A紅色景區重大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南梁紅色大景區清潔能源集中供熱提標改造項目、南梁精神研學教育基地等8個項目,概算總投資21.62億元。同時,配套完善供水、供電、供氣、道路、智慧景區等基礎設施,提升景區硬件基礎功能。

  三、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南梁紅色旅游景區在中央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南梁紅色旅游景區發展瓶頸制約還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景區道路通達性不夠。景區交通建設嚴重滯后,南(梁)太(白)高速和打(扮梁)慶(城)高速南梁連接線遲遲無法開工,華池通用機場進展緩慢。鐵路、高速、航空尚未通達,游客出行不便,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

  二是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景區內沒有大型賓館,游客住宿、餐飲接待能力有限,不能滿足游客和干部培訓的食宿要求,旅游收入不足,難以保障正常運轉。同時,景區配套的水電暖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智慧景區建設還有很大差距,制約了景區的發展。

  三是景區旅游項目單一。旅游項目和產品單一,缺少參與式、游學研類、體驗類項目,游客停留時間較短,旅游產業鏈條短,制約了地方經濟收益。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游客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紅色旅游產業帶動效果低于預期,不能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需求。

  四、項目建議

  一是加快景區道路交通建設。建議省級層面在十四五期間加大對革命老區華池縣的交通規劃,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大力推動南太高速、華南高速,以及華池通用機場的建設進度,爭取將蘭太和蘭漢鐵路的建設線路經過華池并設立站點,并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加快革命老區的交通網絡建設。

  二是全面補齊基礎弱項短板。以創建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切實提高南梁紅色景區接待能力,不斷完善景區基礎功能。積極扶持長征文化公園陜甘根據地革命遺址遺跡再現工程、南梁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南梁特色小鎮革命傳統體驗培訓基地建設、南梁精神研學教育基地建設、長征公園南梁景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南梁紅色景區重大旅游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全面補齊景區在基礎設施、智慧景區建設等方面的弱項短板,滿足游客的需求。

  三是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緊扣紅色旅游服務發展新動向和景區發展實際,建議從景區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紅色遺址遺跡打造、參觀流線設計、安全維修保障、黨史研究、文保利用開發、旅游市場開發等多方面支持景區建設和發展,指導科學編制紅色旅游發展規劃,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推進景區建設。同時,促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體育賽事、農耕文化、邊塞文化、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高度融合,打造新的“商、養、學、閑、情、奇”旅游六要素齊全的經典紅色旅游景區,力爭將南梁紅色大景區創建成為全國紅色旅游重要目的地、全國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研學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中國政權建設試驗地、華夏文明探源地、農耕文化體驗地,鄉村振興模范區、紅色影視劇創作基地。

  附件2:

關于籌建河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暨河西非遺博物館的建議

省政府文史館館員、西北民大教授 陳自仁

  河西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區。截至2021年5月,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非遺項目”)68項,其中河西14項,占總數的25.58%;省級非遺項目493項,其中河西5市128項,占總數的25.96%。換句話說,甘肅省的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超過四分之一的項目在河西地區。

  數千年來,河西地區相同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培育了相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為例,其中《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永昌寶卷》《嘉峪關寶卷》等,大都同根同源,不僅多數篇目相同,而且內容相似,表現形式相似,現在,卻由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金昌市、嘉峪關市各自保護傳承、搜集整理、開發利用,造成了政府財力、物力和人力的重復投入和極大浪費。相同的非遺項目,由5個平行的地方政府分散管理,由于重視程度、管理方式和資金投入不同,效果大不一樣。除了《河西寶卷》,河西還有不少非遺項目也是如此。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陸續離世,部分非遺項目正面臨失傳和消亡的危險。

  為此,建議籌建河西非遺保護中心暨河西非遺博物館。

  建立河西非遺保護中心既河西非遺博物館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可以概括如下:

  一、河西非遺保護中心與非遺博物館,既是河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各類文獻的收藏保護中心、研究中心,又是河西非遺的開發利用中心,還是河西非遺傳承人的培訓中心。

  二、建立非遺保護中心與非遺博物館,可以解決政府在非遺保護傳承、搜集整理、開發利用方面的重復投入問題,讓政府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發揮更大的效益。

  三、相同的非遺項目由各地政府各自搜集整理、分散保護和管理,改為統一搜集整理、集中保護、開發利用,可以使非遺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有效地助力地方旅游產業。

  四、可以更好地促進河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旅游產業的融合,改善提升河西地區的游覽環境和服務水平。

  五、以河西非遺保護中心與非遺博物館為依托,可設立河西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制定統一的河西非遺保護規劃、普查方案,同時開展河西非遺項目的評審、非遺項目傳承人的認定等工作。

  六、有利于防止同一非遺項目,各地爭相申報、換名申報的現象,同時有利于防止同一項目,各地爭相申請保護經費的現象。

  七、有利于河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和傳習基地的管理和建設。

  非遺保護中心與非遺博物館可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由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河西5市共建,文化和旅游廳直接領導,河西5市共同管理。為了更好地發揮非遺保護中心和非遺博物館的輻射作用,最好能將其設在河西走廊中部。

  附件3:

打造慶陽模式,促進我省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的建議

省政府文史館館員、西北師大教授   李并成

  我省慶陽市在發展中醫藥康養產業方面積極探索,走在全國前列,取得可喜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研究解決,努力打造慶陽模式,為全省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提供示范。

  慶陽為中醫鼻祖岐伯的故里和《黃帝內經》的起源地,其傳承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中醫藥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中醫藥康養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岐黃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慶陽市為“岐黃文化傳承基地”。2013年慶陽又被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示范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慶陽市順應這一大眾需求的市場趨勢,積極謀劃、實施中醫藥康養產業行動,加快康養產品開發,以康養拉動文旅全產業鏈發展。建成了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以及一批相關景點及設施,該館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岐黃中醫藥文化為主題,融學習觀賞、研究探討、診療康養、養生休閑為一體的開放性博物館,為全國最大的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之一。同時,慶陽岐黃中草藥種植基地、中藥飲片加工基地等的建設也初見規模,發展勢頭很好。

  然而,慶陽康養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產業還比較零散,產品缺乏企業的整合效應和帶動效應,尚未形成產業化、規?;?。二是岐黃中醫藥文化產業項目涉及多部門和多領域,目前仍存在縣區之間、部門之間聯系不緊密,行業之間不協調的問題。三是慶陽中醫藥康養產業的知名度還比較低,其資源優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尚未成長為全省乃至全國可供借鑒和推廣的模式。

  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將打造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的慶陽模式列為我省中醫藥及文旅事業“十四五”期間發展的重大課題,納入健康中國、健康養老與養老體系建設。依照《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及《甘肅中醫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以時代眼光和改革思路,制定好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中醫藥+健康+文化旅游”的產業布局,包括傳承中醫藥文化、觀賞中醫藥景觀、參與中醫藥保健養生活動、開展中醫藥調理療養服務等基本功能,形成可供推廣復制的中國中醫藥康養產業模式,引導帶動全省康養產業健康發展,探索出一個以中醫藥康養為核心產業的鄉村振興示范基地、鄉村三產融合示范區、農旅協同發展示范區和中國中醫藥康養特色旅游目的地等創新模式。

  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慶陽市及各縣區、各有關部門應相互協調,緊密配合,全力推進中醫藥康養產業行動。在“十四五”期間應緊緊抓住國家建設中醫養生保健旅游示范區、隴東南地區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的政策疊加機遇,在歷史考證、理論研究、遺跡保護、宣傳推介、基地建設、網絡拓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形成穩定和長效發展機制。

  2、進一步深入挖掘岐黃文化內涵,積極開展面向省內外、國內外的岐黃文化學術討論與交流。開辦岐黃文化研究網站,組織力量推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創作一批新的為老百姓喜見樂聞的影視、戲曲、書畫等文藝作品。圍繞醫祖岐伯、黃帝內經、民族醫藥古籍等領域,深入發掘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歷史價值及現代意義,打造“岐黃中醫藥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已經建成的岐伯圣景森林公園、《內經》千家碑林、岐伯博物館、岐伯大殿、岐黃書畫院、岐黃藝術館、岐伯生物園、展覽館等一批岐黃文化景區,使其成為重要的岐黃文化宣傳教育場所。運用多種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擦亮 “岐伯故里”岐黃文化品牌,吸引海內外客商參與開發岐黃文化產業。組織開展岐黃文化知識大講堂活動,舉辦岐黃文化研究成果展出和岐黃文化書畫作品展覽,并且每年以不同形式舉行岐伯祭祀活動。 2014年起慶陽市電視臺在《健康慶陽》欄目開設《岐黃文化養生》專題節目,主要傳授健康睡眠、合理飲食、疾病預防、有益運動、讀書養生等養生保健知識,很受歡迎,應堅持辦下去,越辦越好。

  3、以打造“中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基地”為重點,不斷完善慶陽全市中藥材種植、培育體系。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在全市各縣區、各國有林場,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水土等條件的品種,大力種植甘草、當歸、黃芪、柴胡、板藍根、大黃等特色中草藥,建設中藥材景觀苗木培育區,并加大科技研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謀求高附加值轉化,建立起以中藥材種植、籽種及苗木銷售等為一體的示范基地。

  4、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康養企業培育及其產品的整合研發,重點在標準化、規?;约翱萍佳邪l和示范帶動上大做文章。慶陽中醫藥產業目前已形成藥材種植、制劑加工、中醫養生、理療保健、食品研發、產品銷售、藥膳餐飲、保健酒業、休閑體驗、旅游觀光、教學教育等多種門類,應在此基礎上,繼續開發面向大眾及廣大游客的岐黃養生藥品、食品、菜品、保健品等系列產品,發展富有當地特色的藥膳制作及養生餐飲業,開展傳統中醫藥熏、浴、煨、敷、拔、灸等理療活動,研制藥枕、藥腹帶、藥口罩等保健品,促進中醫中藥理療、運動健身等多項保健養生產業發展,形成一定的產業化、規?;?,完善產業布局,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構建以產引客,以客促產的康養產業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并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不斷開發出新產品。例如,香包產業為慶陽市極富特色、頗有影響的民俗文化產業,為防治當下新冠病毒疫情慶陽推出的“岐黃防疫香包”,已獲得生產專利,這一做法就很值得推廣。

  5、規劃建設中醫藥康養產業園。慶陽市近年來在調研基礎上提出建設中醫藥康養產業園,這一想法很好,應予以支持幫助,使其早日建成落地,成為引領中醫藥康養產業全方位發展的一個“龍頭”??叼B產業園的規??蛇m當大一些,內容相應豐富一些,引導國內企業參與投入建設,面向國內外游客開放。在園中通過各種相關展示,讓游客領略《黃帝內經》的精髓,親身體驗相關保健理療產品及中醫療法,體驗推拿按摩、針刺艾灸、刮痧拔罐、足浴、牽引、磁療、蠟療、熏蒸等中醫藥理療養生保健項目,學習掌握養生秘訣,增強防御疾病意識。應加快實現岐黃中醫藥康養產業園整體集聚效應,實現延鏈式發展。利用產業園以及藥王洞養生小鎮等,作為帶動引領周邊區域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窗口。

  6、鼓勵支持慶陽在中醫藥康養方面積極走出去。省政府印發的《甘肅中醫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提出,支持優勢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與產業基地,設立中醫保健服務中心及經銷店,通過“以醫帶藥”“以藥促醫”“以文興藥”等方式推動成熟的中藥產品以藥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種方式在海外進行注冊認證及推廣應用。探索出全國首個以中醫療法服務國際國內游客、全方位康養保健、享用保健理療產品的可行路徑,全力打造農旅協同發展、享譽“一帶一路”的康養文化“慶陽品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窗口和展示平臺。

  7、以創建“岐黃中醫藥養生旅游基地”為重點,大力實施岐黃中醫藥養生旅游項目。慶陽康養文化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文旅兼容、農醫兼容,中醫康養與老百姓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其產業鏈可以延伸至千家萬戶,幫助群眾增收致富。應將中醫藥康養與慶陽市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緊密結合,推出幾條優質養生旅游線路,并可開發藥浴、沙療、泥浴等系列項目,供游客選擇。積極推廣岐黃中醫藥藥膳,以及藥茶、藥粥、藥糕和獨特的風味小吃,使游客和大眾體會到岐黃養生飲食的絕妙。在全市繼續建設一批中醫理療、保健、養生會所,同時大力加強各級醫療機構中醫康復科建設。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版權所有  隴ICP備 19002268號
涩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