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省提出了“甘肅精神”,即“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這一表述的本意是指甘肅人民要煥發出比別人更加強大的斗志,釋放出比別人更為充沛的干勁,以此改變甘肅長期以來處于全國欠發達地區的面貌。這一精神曾在我省發揮了積極效果和作用。然而在其施行過程中,有些人對其進行了帶有負面意味的解釋,屢有詬病,從而影響到其應有作用的發揮。
鑒于這一狀況,進入新時代我認為甘肅精神的表達也應與時俱進,這一新的表達可概括為:“艱苦奮斗,開放包容,自強不息,創新跨越”。理由如下。
1、這一新表達的提出,一是符合我省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實際,符合甘肅相應的區位條件,符合長期以來甘肅經濟欠發達的實際。甘肅自然條件比較艱苦、生態環境脆弱。省境內沙漠、戈壁、高山寒漠、鹽漠等地貌面積占了60%以上,適應人類居住和生存的地域較少;而且全省大部分地區為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較少,甘肅人均占有的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一半,自然災害頻發,荒漠和半荒漠景觀占了相當部分。二是自唐代以后甘肅逐漸遠離祖國的政治中心和發達地區,逐漸遠離國際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的主干道,成為我國西部的欠發達地區。因而,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只能靠艱苦奮斗、不畏艱難、自強不息去謀求生存,謀求發展,別無選擇。
2、這一新表達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繼承和弘揚,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拼搏、勇創偉業的真實寫照。“自強不息”一句來自于《周易》,早已深深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也是數千年來甘肅各族人民遵循不替和代代相傳、弘揚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需要這種精神,今后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可以說,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數千年來一直與甘肅人民相伴相行,早已成為甘肅精神永不退卻的胎記和不容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正是這種精神的又一表達,也是與在我省誕生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相襲相承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具有跨時代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只有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作為支撐,偏居西北的甘肅才能發展進步,甘肅的各項事業才能永葆生機活力。
3、這一新表達的提出,與絲綢之路精神是高度契合的。甘肅位居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數千年來曾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建樹過不朽的豐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甘肅精神自然要與絲綢之路精神高度契合。習近平主席于2014年6月15日在北京出席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提出要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甘肅精神理應體現出“開放包容”的絲綢之路精神特質。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 “那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這里所說的敦煌是可以代表整個甘肅的。我曾撰文提出“甘肅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河西走廊是我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條通道”;“開放性、多元性、渾融性、創新性是甘肅歷史文化的突出特征”。我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可以追溯至2100多年前張騫的“鑿空”。當時對外開放的主方向是向西開放,向歐亞大陸開放,即沿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位處絲路要道上的甘肅因之成為我國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西傳東漸,甘肅每每得風氣之先,廣接八方來客,海納外來營養,表現出對外來文化強大的融合力,使得甘肅歷史文化不但是本鄉本土的產物,而且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范例。古代的甘肅是這樣,今天在“一帶一路”旗幟下的甘肅又一次站在對外開放的前沿,開放包容更是甘肅精神不容或缺的內涵。
4、這一新表達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艱苦奮斗,開放包容,自強不息,創新跨越”凸顯了甘肅人民開拓創新、胸懷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深深鐫刻著時代的痕跡,具有顯明的時代烙印。建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在黨的領導下,站在對外開放前沿的甘肅,勇立潮頭,匯聚起奮進的磅礴之力,不畏艱難,不懼風險,不屈不撓,勇于創新,敢于超越,敢于打破一切束縛發展和創造的舊思想和體制障礙,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困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甘肅大地上孕育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鐵人精神、梯田精神、莫高精神、八棵樹精神、八步沙·六老漢新時代愚公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等。2020年,甘肅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昂首闊步、豪情滿懷地邁進了小康社會殿堂,將那頂在甘肅人民頭上戴了千百年來的“隴原苦,甲天下”的帽子,遠遠地甩到了歷史的身后。從此“苦甲”不再,“甘味”綿長。
5、這一新表達的提出,具有極強的道德感召力和實踐意義。無數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為這一精神注入了強大的道德感召力。從鐵人王進喜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氣:到八步沙六老漢的“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錚錚誓言,他們的革命風范和崇高品格具有跨越時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對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我們應發揚這種道德感召力,匯聚社會正能量,從而形成昂揚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推動力。艱苦奮斗、開放包容、自強不息,創新跨越,是我們永遠的精神旗幟。
6、這一新表達的提出,顯示了甘肅人民不甘落后、頑強崛起、銳意創新、大步跨越的堅強意志和遠大胸懷。創新是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內涵之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甘肅欲改變長期以來落后于人的窘境,毫無疑問必須以創新為引領,謀求轉型跨越式、“彎道超車”的發展新路子。這就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創新理念,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行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高新技術,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以城市為中心區域的創新體系,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從根本上大力提升甘肅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全國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7、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甘肅精神注入了強大的能量。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崗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再到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構成一條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綿延不絕、長久滋養后人的強大的精神鏈條。這一譜系,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無疑為“艱苦奮斗、開放包容、自強不息,創新跨越”的甘肅精神的凝練和發展增添了無限豐美的新的營養,注入了強大的力量。
綜上而論,筆者提出在新的時代里,甘肅精神的新表達為“艱苦奮斗、開放包容、自強不息,創新跨越”。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世界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身為黃河兒女、身處飛天故里的甘肅人民,新時代里無疑會以大河奔流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飛天起舞翱翔九霄、騰達云天的靚麗神采,展示出新時代甘肅人民的精神風貌。
?。ㄗ髡呦凳≌氖费芯筐^館員、西北師大教授 李并成)